梦幻的未来
一台什么样的汽车才能满足你的需求呢?如果能有一台属于你自己的车的话。它首先一定要够酷够炫,开在马路上回头率百分百!其次它功能要足够齐全先进且多样,最后价格还不能太贵,土豪未满。经过谨慎的思考和大胆前卫的设计,最后直接下单,发出了你对这辆汽车的私人订制需求。一段时间后,厂家发来了完工信息,接着它就成了你的专属坐骑!
以上画面虽美,可惜纯属虚构。然而这并不是天马行空的狂想,它依然言之有理,行而有矩,它有个响亮的名字:工业4.0。这应该算是它的终极形态,而现在它还只是个襁褓中的婴儿,而且这婴儿还金发碧眼,来自德国。为了能让那美好的未来从假想成为现实,我们有必要解析一下这个德国来的“婴儿”。
工业4.0的“啼哭”
它的第一声啼哭来自2013年4月在汉诺威举办的工业博览会,这“哭声”平地惊雷般的传遍整个世界。它还有三个伟大的“哥哥”,分别代表着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三次工业革命,每一次工业革命都带来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工业1.0从蒸汽机的发明开始,我们开始大规模的利用机械代替人力;工业2.0,电能源的发现和运用以及从1870年引进分工劳作的流水线开启,标准化、规模化的生产初显端倪;工业3.0是1969年开始的利用电力和IT系统升级自动化生产。而工业4.0的横空出世有着历史的必然性,它正茁壮成长,准备引领下一个百年风潮。
相比较它的三个“哥哥”,工业4.0有着更为鲜明的特征,它把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机器人、3D技术等硬件和技术融合到一起,然后运用最新的人工智能计算方法、ERP、数据融合的算法和分布式计算方法等软件和手段来整合整个生产过程,甚至改变生产流程,最终达成的目标就是缩短供应和生产时间,减少中间环节提高整个企业的运作效率,使得整个生产过程变得更自动、更自主、更有预测性,同时使之更智能化、可视化也更环保。
所有的生产资料和产品在工厂中都有独特的“身份证”,记录着各种信息以确保其能在准确的时间到达特定的地点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这一切的生产信息都是透明可见的,管理者和决策者能准确的了解自身工厂的各种情况并制定相应的对策。这其中MES和WMS等软件系统就成为了关键,MES可以实现对上层ERP对接支持并通过ERP提供BOM、订单和计划来安排生产工作,使工厂的整体流程更加智能化、自动化。
工业4.0的内容并不仅仅局限于此,它仍在不断的发展,不同的功能模块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的被开发出来并加入到这个概念中,如同支持其成长的养分,在它成年那一刻将爆发出极其庞大的能量。
中国制造2025的呢喃
在当今时代,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所形成的风暴席卷全球。而中国也是这场风暴的参与者之一,广阔的市场、庞大的需求空间、完善全面的工业体系和充足且素质不断提高的劳动力所形成的低压区强烈吸引着各种要素。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配合新能源和、新材料和新商业管理模式的变革都疯狂向这个台风眼汇聚。这一切都是历史的必然,我们又一次的站在了十字路口。
从工业4.0到中国制造2025究竟有多远,是咫尺还是天涯?近年来我国的制造业虽然占据了全球较大的比重,但却大而不强。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我们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核心技术的关键部件受制于人;产品同质化严重;我们的能源利用率也不高,浪费和污染严重;产业结构不合理,许多产业仍然处于价值链的中低层。
德国有“工业4.0”,美国有“工业互联网”,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所有国家都在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工业4.0”的飞速传播引起了我国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我们也应该有自己的声音!中国这个沉睡的巨人正发出梦中的呢喃——中国制造2025。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制造的升级版,力主在2025年实现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由“大”到“强”需要变革传统的模式,首先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其次要由低成本竞争优势向质量效益竞争优势转变,再次要由资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的粗放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最后要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始终以“两化融合”为主线,配合“互联网+”的概念。我们期待着这个沉睡的巨人睁开双眼,由呢喃转为咆哮!
在路上
“工业4.0”我们只能借鉴却不能照搬, 因为我们与德国的国情不同,制造业的基础也远不及德国。毕竟他只会说:“Guten Tag”,而不会说:“您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两条道路虽大相径庭却殊途同归。二者虽外延上有所区别,但内涵基本一致。
我们正行走在“中国制造2025”的道路上,而我们的企业将在这其中肩负起时代的重任。这条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需要企业一路披荆斩棘。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宏伟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