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工业4.0还是工业2025,它们实际上都是针对制造业的,从产品使用角度一般分为民用、商用和军工,这两个主要作用是怎样提升工业或者是制造业,具体讲就是怎样在生产过程中网络化、智能化。这样的话实际上会减少成本,例如某人想要订一部车,在工业4.0大环境下就会大大减少成本,从而使购买者减少购买经济压力。另一面,也会使生活显得更加灵巧。
工业4.0或者工业2025其实解决的是工业制造方面的,但又不仅仅局限于此,例如工业方面的上下游和物流方面的。工业4.0对整个工业制造的改变和帮助将是巨大的。工业4.0的两个核心是智能工厂和智能产品,所谓智能工厂是工厂与工厂之间的智能化,智能工厂将解决工厂上下游之间的电子贸易,对我们的现实生活会解决一部分,但其主要大部分还是集中在工业制造方面。例如现在想要订购车辆的话,只能从4S店里;而以后想要订购车辆可经过谨慎的思考和大胆前卫的设计,最后直接下单,发出了你对这辆汽车的私人订制需求。一段时间后,厂家发来完工信息,接着它就成了你的专属坐骑!未来智能工厂将会实现这个功能,也就是所谓的定制化。
如果生产成本很低的物品如喝水的杯子,定制的话将大大增大成本,除非这个杯子有特定意义而且有人愿意承担定制所花费的巨大成本,不然不可能实现全面定制化,因此未来不可能全面实现定制化,对普通民众的生活也不会产生根本性质的变化。
而智能化工厂在解决上下游电子贸易和物流方面,不管是成本上还是技术上都将是大大节约和提升效率的。 “工业4.0”和“工业2025”最核心的方面是智能化制造,不管网络化还是数字化,最前端都将是智能化,但所有的这些都将离不开传感器, 就像一个人一样,眼睛其实就是视觉传感器,鼻子是嗅觉传感器,而皮肤就是触觉传感器,正因为人有着这么多智能化的器官,人类才是高等智慧化的动物。除此,人还有执行器,如手、腿,包括眨眼、撇嘴这种动作,都是某些组织通过神经传输给大脑,大脑将这些数据进行计算和处理然后在指示给器官,器官才能做出各种动作和行为。
在整个控制理论里,所有的控制实现都是要经过前端的感知,虽然有些系统属于预先性的设置,但是预先性的设置和条件式的反应完全是两回事,在智能化方面也是两个性质。而如果进行预先性的设置,就没了感觉和判断能力。
在智能化方面,传感器的角色就是这种关键性的,没有了感知,智能化将无从体现。如果整个系统都是很多经验性或者预测性的,这里面首先就需要超大数据的支撑,另一面在实际情况中各种变化都是新的,不可能先有一种预先对其准确无误的预测,这就会给实际的生产造成某种隐患。
在工业自动化生产过程中,需要用各种传感器来监视和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各个参数,使设备工作在正常状态或最佳状态。因此,传感器在工业自动化生产过程中的检测环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传感技术的发展对工业智能化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MaximIntegrated终端应用市场经理JohnMossman就表 示,工业智能化的关键所在是智能传感器的发展。 所以在智能生产中,传感器的角色是绝对关键的。
在中国市场内,传感器行业就是一个朝阳产业,因为不管是德国的工业4.0,还是中国的工业2025,具体到物联网、 智能汽车、智能家具,这些的前端核心都是传感器。但是在中国,从企业角度来看,企业在研发中,大部分都想集中投在大的行业中,小的行业从盈利角度使很多企业都感觉不划算,这就对中国传感器行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传感器行业大致可划分成三大块,物理传感器,化学传感器,生物传感器,任何一个方面里又细分很多种类,每一种又需要多种原理和技术的支撑,但又没有一 种传感器技术可以覆盖到其他类的传感器,因此在研发这一块对企业来说投入确实是很大的。
国外的企业基本上都是面对全球的,而且很多高新技术都已经做了出来,如果中国本土企业不能突破现在的这种瓶颈,就会被迫买国外的,而且价格很高,这又增加了企业在研发产品上的成本,进而又是一种恶性循环。
传感器行业目前已经有了迹象,就是进入这个领域的企业规模逐渐变得很大,但不管大的企业还是小的企业,一定要有自己的关注点如果没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就会很快在竞争中死掉。其次要有全球化的视野,只有眼光放的长远,才会在技术上和市场上才会有可能占据优势,不会因为同质化很快被取代进而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