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选择的是最快速、最容易、最优秀的工业品选型网站! 免费热线:400-997-9962 首页 客户入口注册 帮助收藏本站供应商入口

“工业4.0”竞争究竟谁能笑到最后?

KYY (快易优) 2015/9/8 15:15:36

“工业4.0”竞争究竟谁能笑到最后?


几年前,次贷危机在美国爆发,随后金融危机和全球性经济危机接踵而来。无疑美国在这场危机中严重受创,美国金融泡沫破裂,直接导致美国两大驱动性产业———金融业和信息技术缺了半条腿。美国意识到,仅仅依靠金融和互联网产业,难以带动经济的持续发展,因而必须找到一个让经济落地生根的产业。


在此背景下,2009年,美国政府提出了投资、税收和外贸向制造业倾斜的“再工业化战略”,意在重振制造业。


面对美国这一雄心勃勃的战略计划,作为全球制造业最强大的国家,德国怎会甘心自己的优势产业受到挑战,更不愿意被美国所赶超了。


德国有两条道路可选择:一是物理方法,即在强化制造业的同时补金融和互联网这些短板。二是化学方法,即把三大产业相结合,互为推动。


德国政府非常清楚,如果采用物理方法,德国取胜的把握并不特别大。德国互联网产业与美国相比根本不是一个量级,要想赶上美国并不容易。全世界最具创新意识的金融和信息技术人才大都聚集在美国,没有尖端人才何谈互联网和金融创新?如同德国电信副总裁莱昂贝格尔所言,假如汽车制造商不能掌握核心数据,那么谷歌就会成为赢家,云端平台和云包社区将使工厂沦为信息的附庸。


因此,只有化学方法才有超越美国的可能。在三大产业中,如何更好地选择相互粘结的产业呢?


显然,互联网和金融的结合,美国的试验已经受挫,因为互联网金融泡沫才刚刚破裂不久,德国没有必要再重复一次美国的“试验”。而金融和制造业的结合,早在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已随处可见。那么,最后也是最佳的结合就是互联网和先进的制造业。


于是,德国版的工业4.0就此应运而生。这一概念最早源于2011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


随后,在德国工程院、西门子公司等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大力推动下,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于2013年将“工业4.0”项目纳入了《高技术战略2020》的十大未来项目中,计划投入2亿欧元资金,支持工业领域新一代革命性技术的研发与创新。


工业4.0的灵魂是将互联网作为工具,服务于德国强大的制造业。这样奇妙的“化学结合”,催生出了一个“新物质”,这就是智能制造,即通过“智能工厂、智能生产和智能物流”。


把制造业进行跳跃式的升级,实现个性化生产和高效的批量生产,让消费者与制造者实现无缝链接,从而牢牢地把客户粘住。这充分地体现了德国特色,而且原汁原味。


德国工业4.0概念的提出,把美国刚提出的“制造业回归”战略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它犹如一声春雷,炸醒了各国政府。其他国家也纷纷跟进,提出了具有各自特点的“工业4.0”计划,如日本的“科技工业联盟”、英国的“工业2050战略”和中国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


与德国不同,美国版的“工业4.0”是在优势的互联网产业上进行制造延伸,例如谷歌公司生产谷歌眼镜、无人驾驶汽车;亚马逊制造电子阅读器KINDLE,现在正在完善多轴无人飞行器为快递服务;AUTODESK利用3D技术打印假肢;亿隆马斯克造纯电动车“特斯拉”、可回收火箭和制造“超级电池”;而苹果则推出了智能手表等。


美国“工业4.0”战略最关键的是6S工业系统,即Space Aerospace(航天航空)、Semicon ductor(半导体)、Shale Gase(页岩气)、Smart ICT service(智能化服务创值经济)、Silicon Valley Sprit(硅谷为代表的创新精神)和Sustainable Talent Pool(可持续人才资源)。


该战略力图在生产系统最基础的原料端(能源和材料)、工业产品的使用服务端(互联网技术和ICT服务)、以及不断由创新驱动的商业模式端,牢牢掌握住工业价值链当中价值含量最高的几个部分,从源头和价值的投放端确保其竞争力优势。


尽管美国有后来居上的趋势,但德国将会以其发达的制造业确保在未来的领先地位。紧跟其后的日本、英国和中国要想挤进第一方阵,关键是发挥独特优势、取长补短、鼓励创新。


“工业4.0”的竞争才刚刚开始,究竟谁能笑到最后,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




上一篇:盘点:“互联网+制造业”六大特点… 下一篇:三大软肋牵绊中国“工业互联网”转…
分享
建议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