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成都造的高考机器人、新闻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成了互联网上热议话题。确实,霍金给出的预计是100年以内,而马斯克则激进的表示在5年之内人类就会有危险——掐头去尾之后,这个难以确定的时间,可能就是当代人的有生之年。
当前美国、日本、中国等都在研究的考试机器人似乎并不被看好。以目前的情况来看,人工智能似乎更加偏向于炫技。高考机器人研发者的初衷更多是在于向外界展示我国机器人的考试能力。然而,人们更应该由此想到,如果连机器人都能考上重点大学,那么教育部门是否真的应该好好反思一下了?同理,人工智能对人类职业威胁也是值得反思的,科学家研究机器人的初衷是为了取代人类自身吗?
“人性化”的人工智能的实现并不是完全不可能,随着芯片等科技的发展,未来的世界一切皆有可能。人工智能60年,随着德国率先提出“工业4.0”后他国纷纷效仿的近几年才有了实质性、全面性、整体性的规划与发展。相比《机器人总动员》里的科技世界,当前的人工智能还处于基础入门状态,今后是否“人性化”的发展是不可预知。人类研究人工智能的初衷绝对不是为了给自身带来灾难性破坏甚至取代自己。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是更好的为人类服务,为人们提供更安全、高效率、高舒适度的生活。一些高危、高难度的工作让机器人取代人类去从事,这是一种进步。
现在看来,人工智能和人类兼具伙伴、朋友和竞争对手的关系。许多人都知道一个道理,科技越发达,科技本身的发展速度就会越快,它既体现在社会环境中,也体现在具体产品至上。核能最初作为恐怖武器曾可能毁灭世界,但最后还是人类的理性战胜了疯狂,现在核能基本被关到笼子中,成为了人类伙伴。人工智能的“人性化”同样是一把双刃剑,是好是坏涉及人类伦理道德问题。若真出现像人类依赖人工智能最终被人工智能统治的情况,那么问题不在于人工智能,而是人类自身。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