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机械行业,所有企业都被低价竞争所困扰,国家将南车与北车合并也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但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这种恶性竞争,带来的后果更可怕,它使得良者退出和劣者搅局。如果仅考虑价格,而不考虑企业的信用、有质量保障的商品或服务的合理成本和利润,不考虑后续的履约和售后,只是一味的追求低价竞争,足以导致市场秩序癌变,到头来人人无钱可挣。其结果必然是:饿死同行、累死自己、坑死客户!
目前地方政府和国企的招投标中,大量以最低价中标的方式进行,这种做法的初衷是为了防范腐败和利益输送。但在苛严问责和无序竞争的背景下,政府和企业倾向于国有企业去投标,避免和外企私企往来,以免说不清道不明。最低价中标变成了楚河汉界壁垒森严的划界,不利于混合所有制,反而使得国有和非国有彼此隔阂。
一是招投标的异化,量身定制的招标、你来我往的陪标逐渐流行;二是最低价中标者在履约时花样百出,有的在履约中拖沓,突然停止,甚至占场不撤,要求追加预算;三是最缺乏底线的中标者可能公然提供难以达标的设备、商品或服务,当甲方表达不满时,中标方往往直截了当地回复说,如此低价,只能如此低质。
最低价中标迫使政府和企业之间、企业和企业之间罔顾契约精神,企业无法对研发创新产生兴趣,只能挣扎着活在当下。最低价中标还带来复杂的社会问题。这集中体现在基建和地产行业。最低价中标往往使承建商无利可图甚至赔本吆喝,承建商的应对手段往往是工程停建、恶意拖欠薪酬等。最低价中标往往从单纯的经济纠纷,发酵成社会问题。更为可怕的则是政府药品和医疗器械等的最低价中标,使许多药品一入采购目录,便宣告其“死亡”。
正常的价格,是对他人创新和劳动的一种尊重,同时也是对自身的尊重。畸形的价格折射出畸形的供求关系、法治环境和信用缺失。最低价中标,本意似乎是好的,但却逐渐腐蚀了中国制造业追求品质、勇于创新和形成适当的行业集中度的土壤,也使政府和国企以此作为名义合规的护身符,而不考虑实际履约的可能性和相应后果,使得在中国经济增速逐步下行、百业萎缩为特征的今日,价格没有最低,只有更低。